2022全国两会期间,引发全民关注的当属“取消公摊面积”提案,并冲上了微博热搜榜*。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洪洋强烈建议国家“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让老百姓明白付费,放心购房”。在提案中,洪洋精准切中了公摊面积的种种弊端,“公摊哪些面积,公摊多少面积都是一团迷雾,只能由开发商‘信口开河’,而业主毫无申辩权力。”
此提案一经公布便被推上了热搜,且获得数万人点赞。多数观点都是“支持”、“早该取消”、“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好提案” 。
很多人认为所谓公摊面积,就是开发商在巧取豪夺,跟抢劫没有区别,取消公摊面积,让购房者清清楚楚消费,大家宁愿房价在套内面积中公开上涨,也不愿糊里糊涂被开发商任意宰割。
换言之“取消公摊面积”的提案应该被高度重视:首先,公摊面积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对老百姓极为不公。商品房公摊哪些面积、多大面积,都是一团迷雾,只能由开发商“信口开河”,而购房者毫无申辩权力。普通高层商品房的公摊面积系数已经由前几年的20%左右,正在迈向30%。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青岛某楼盘交房时,业主才发现开发商公摊“造假”,销售时承诺的31%的公摊,交房时却变成了46%,购房者多花冤枉钱不说,买到的房子室内面积严重缩水,品质也大大降低。
为什么购房者会“无申辩权力”,归根结底是从来没有哪一个专业机构在业主或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督下测量清楚每户的公摊面积,也从来没有哪一个业主测量清楚了自家房子的公摊面积;其次,公摊面积看不见、摸不着,而百姓却不得不为它承担高额的费用。购房时需要缴纳税费、房屋维修基金,这些费用都是以建筑面积来计算的。购房者拿到房后,面对物业、装修公司时,还要缴纳物业费、取暖费、装修费,甚至是保洁开荒费用也都按照建筑面积计价。这意味着购房者实际上多花了很多冤枉钱。当然,*不能忽略的是,后期如果房地产税落地,购房者还可能承担更多的费用。拿物业费来说,物业公司服务的只是公区面积部分,并未入户服务,为何收取物业费时要按照建筑面积计价?
再者,现实中业主必须承担公摊面积部分的服务费用,但开发商却公然利用小区公区部分牟利,比如电梯轿厢广告出租收益、利用公区部分私自组织活动、拉赞助、地面车位停车收费等,这些利用公摊面积赚取的收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属于全体业主所有,但却基本上都被开发商中饱私囊了。
这一次,“取消公摊面积”提案再上热搜,并引发数万人点赞,是否意味着2022公摊面积会全面取消?换言之,2022取消公摊面积能实现吗?对此,官媒在3月7日发布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公摊面积”,商品房公摊痛点何在?》文章中进行了回应:取消商品房公摊面积,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但公摊面积涉及甚广,取消非一日之功。目前来看,公摊面积问题的关键,是规范企业行为和完善相关制度。
- 取消公摊面积